学科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科研 / 科研成果 / 正文 / 学科科研

生科院邓宏章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发表成果

发布时间:2023-06-25 17:12 来源: 点击量:

(通讯员:刘小庆)近日,400全讯白菜网邓宏章教授与新加坡国立大学陈小元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周永丰教授共同在国际顶级期刊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中科院一区TOP, IF24.466回顾总结了近年来在表界面纳米制备与生物应用方面的合作研究成果。

开发具有所需特性的多功能纳米颗粒是纳米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并且有望彻底改变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式。表面特性是纳米颗粒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可直接影响纳米颗粒的体内命运、生物利用度和最终的治疗诊断结果,因此应仔细调节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表面工程纳米粒子利用各种表面功能类型和方法来满足癌症治疗和成像的要求。尽管有各种不同的策略,但这些表面修饰通常用于相似的目的,包括引入治疗/成像模块、改善稳定性和循环、增强靶向能力、以及实现受控功能。这些表面工程纳米颗粒可应用于各种癌症诊断和治疗场景,并为下一代基于纳米颗粒的癌症治疗学平台的临床转化作出贡献。

该论文对陈小元教授、周永丰教授以及邓宏章教授课题组一起合作在表面工程化纳米颗粒以及癌症诊疗方面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作者首先介绍了纳米颗粒表面工程的一般策略:(1)表面功能类型。常见的表面功能类型包括基于无机材料的表面功能、基于有机材料的表面功能(如小分子、聚合物、核酸、肽、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抗体等)、以及基于生物膜的表面功能。(2)表面工程化方法。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可以通过共价结合或非共价相互作用驱动、通过制备前功能化或制备后功能化的方法来实现。

接下来,作者重点总结了这些不同纳米颗粒表面功能化的总体目标,包括:(1)引入治疗和诊断模块,例如纳米酶、抗体和成像造影剂等,以实现治疗诊断功能。(2)通过表面修饰保护纳米颗粒免受免疫识别和清除,以提高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和循环。(3)将靶向部分附着在纳米颗粒表面,以增强纳米颗粒对目标组织或细胞的主动靶向能力。(4)通过定制纳米颗粒表面以实现受控功能,如刺激响应性释放或功能“off-on”转换。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ccounts.3c00122

上一条:生科院刘继欣团队在国际医学类顶刊《Neurology》发表针刺影像学研究成果

下一条:生科院陈雪利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刊Science Advances发表研究成果

关闭